新年伊始,回望刚刚过去的2014年,我国卡车市场可谓运交华盖,弥漫着一股颓靡之气。受整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房地产市场大范围低迷和基建投资增长乏力等大环境不利因素影响,加上商用车国四标准实施和黄标车淘汰各地执行不统一等政策层面的利空,2014年的卡车行业呈现产销同比双降的惨淡局面。
具体到细分市场,2014年除了微型卡车产销微有增长外,重型卡车、中型卡车和轻型卡车全线溃败,产销同比均大幅下滑。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发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卡车产销达到319.59万辆和318.44万辆,同比分别下降7.86%和8.92%。其中,重卡产销74.75万辆和74.40万辆,同比下滑1.73%和3.89%;中卡产销24.79万辆和24.78万辆,同比下跌13.16%和13.60%;轻卡产销166.16万辆和166.27万辆,同比下降12.31%和12.87%;微卡产销53.89万辆和52.99万辆,同比微增2.71%和0.55%。
细审2014年全年的卡车市场表现起伏跌宕。去年年初,由于国四排放标准升级实施导致的国三车辆需求集中爆发,一季度的卡车市场出现了增长。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蔓延到各行各业,房地产市场大幅降温,以及后来的“假国四”事件曝光,政府监察力度加大,二三季度整个卡车行业产销量持续下滑。直到第四季度国家发改委为年末保增长而集中批复了一大批“铁公基”项目,加上国际原油价格不断下跌的利好,卡车市场才在最后三个月出现了回暖。可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年终的“翘尾”也难以扭转乾坤,卡车市场全年的局势已是积重难返,下滑早成定局。
重 卡:去年起伏跌宕 今年压力中见曙光
根据中汽协的数据,2014年我国重卡产销为74.75万辆和74.40万辆,同比分别下滑1.73%和3.89%。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2014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636463亿元,比上年增长7.4%,创下自1991年以来24年的新低。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表现更差,不仅已经连续34个月同比负增长,去年一年环比也都在负增长,而且进入去年第四季度后跌幅逐月加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作为国民经济晴雨表的重卡出现产销双降也是意料之中。
具体到企业情况来看,去年全年累计销量排名前五的重卡企业依次为东风、重汽、一汽、北汽福田和陕汽,销量分别为15.51万辆、12.13万辆、11.66万辆、10.92万辆和10.45万辆,共计销售60.67万辆,占重卡市场全年销量的81.55%。与2013年相比,除重汽和陕汽销量分别同比增长0.44%和2.98%外,其余三家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以一汽同比下滑10.84%为最。就销量而言,东风仍旧稳居重卡市场龙头地位,而2013年全年销量排名第二的一汽被重汽取代,降至第三。销量前五的企业也是我国重卡市场“10万辆俱乐部”仅有的五个成员,市场格局基本难以动摇。
对于2015年的重卡市场,各主流重卡企业领导层也纷纷在年会上表示压力山大之中也有几缕曙光。一方面,2015年一季度和二季度的经济形势仍旧比较艰难,房地产市场虽然在各地方政府取消限购政策的情况下出现局部复苏迹象,但整体恢复元气还需时日,这些对于重卡市场都是较大的考验;而另一方面,去年年末发改委集中批复的大量铁路、公路、机场和基建等拉动基础投资的项目今年将陆续上马,黄标车淘汰也将带来市场需求的上扬,同时还有国际油价持续走低的利好,这几大因素对于有实力的重卡企业都是不可错过的发展机遇。
中 卡:全年“拖后腿” 未来竞争更激烈
2014年,我国中卡产销量为24.79万辆和24.78万辆,同比分别下跌13.16%和13.60%。国内经济面临的通缩压力增大,去年的中卡市场一直拖卡车市场的后腿,表现非常糟糕,直到年底国际原油价格连续下跌、“双11”等网络购物狂欢节带动了物流运输行业的增长等利好来临,中卡市场才在最后三个月有所好转。
从企业销量来看,去年全年累计销量排名前五的中卡企业依次为东风、一汽、重汽、力帆和庆铃,销量分别为6.36万辆、4.97万辆、3.27万辆、2.65万辆和1.86万辆,共计销售19.11万辆,占中卡总销量的77.12%。与2013年相比,除东风和一汽同比分别下降21.28%和1.73%外,其余三家均有不同幅度增长,其中力帆同比上升15.02%,表现抢眼。就销量而言,东风虽然有所下滑,但仍旧以较大优势位居中卡市场头把交椅,前五名企业座次与全年相同。事实上,整个中卡市场的企业几乎一面倒的呈现大幅销量下滑的趋势,前五名中的三家同比增长可谓难能可贵。
值得一提的是,13.60%的销量下滑幅度使中卡成为2014年卡车市场中成绩最差的细分市场。整体市场的萎缩将加剧中卡企业的竞争,2015年市场形势会更为严峻,市场占有率低、实力较弱的企业可能会逐步被淘汰,马太效应凸显之下,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带动卡车市场轻量化、高端化的消费结构调整,去年不仅老牌企业力推中高端产品,江淮、福田等第二阵营也开始紧抓高端市场,这也预示着2015年中卡产品也将继续升级。
轻 卡:双重打击产销降 产品升级是出路
2014年,我国轻卡产销量为166.16万辆和166.27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2.31%和12.87%。
去年轻卡市场的凄凉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打击,一是国四排放标准实施的压力下,改造升级之后的新国四车型价格上涨明显,对于价格敏感度较高的轻卡用户而言一时难以接受,同时央视曝光的“假国四”事件后,各地方相关部门加大了对国四车辆的监察力度,也对轻卡市场的销量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二是民生经济的不景气直接导致了轻卡市场需求下滑,一部分轻卡用户和技术实力不强的轻卡企业都转向了微卡市场。
惟一的利好来自国际油价的“跌跌不休”和物流行业的持续膨胀。根据国家邮政局日前发布的数据,2014年邮政企业和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收入(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累计完成3203.3亿元,同比增长25.7%;业务总量累计完成3696.1亿元,同比增长35.6%。其中,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139.6亿件,同比增长51.9%。这一增长趋势将长期对轻卡市场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从企业销量来看,去年全年累计销量排名前五的轻卡企业依次是北汽福田、江铃、江淮、东风和金杯,销量分别为29.85万辆、17.99万辆、17.58万辆、16.06万辆和15.74万辆,共计销售97.22万辆,占轻卡总销量的58.47%。与2013年相比,除江铃销量同比增长20.55%外,北汽福田、江淮、东风和金杯分别下降23.30%、20.51%、11.65%和11.83%。就销量而言,虽然北汽福田以绝对优势登顶轻卡市场,但销量大幅增长、全年销量排名由2013年的第五猛然跃居第二的江铃更能反映轻卡市场去年的变化趋势和特点。
2014年的轻卡市场在国四升级的推动下展开了消费升级和用户升级,因此,一直以来以中高端轻卡为主打产品的江铃才能实现逆势上扬。2015年是柴油车国四排放标准全面实施的第一年,国四轻卡全面普及,厂家为赢得市场份额也会适当下调价格,同时淘汰黄标车的强制性政策出台,各地执法机构不断加强市场规范化以及严查超限超载,都将为技术领先的轻卡第一阵营企业带来利好和销量增长的契机。市场集中度也会继续向行业龙头企业靠拢,未来主流轻卡企业的主体地位会越来越清晰。
微 卡:稳中略有升 新规出台迎商机
2014年,我国微卡产销量为53.89万辆和52.99万辆,同比分别微增2.71%和0.55%。
微卡用户群主要集中在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零散运输领域,受政策变化的影响较小。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近年来微卡和轻卡产品对农用车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替代式增长,但这种替代效应已经逐年减弱,轻卡产品去年因为受到排放标准升级而出现市场萎缩,微卡则因此迎来了些许契机,但整体上仍难有大作为,销量保持了微增。
从企业销量来看,去年销量排名前五的微卡企业依次是上汽通用五菱、北汽福田、长安、东风和奇瑞,销量分别为21.94万辆、9.12万辆、8.23万辆、7.28万辆和1.73万辆,共计销售48.30万辆,占微卡总销量的91.15%。与2013年相比,除北汽福田和东风销量分别下滑14.67%和11.75%外,其余三家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以上汽通用五菱同比上升25.42%最为明显。就销量而言,上汽通用五菱是当之无愧的微卡之王,且增长势头迅猛,整个微卡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也进一步提高。
微卡目前仍是卡车行业中市场集中度最高的细分市场,尤其前四家的优势地位几乎难以撼动,而这也是微卡市场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
不过,工信部去年11月6日发布了公告,决定开展低速货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升级并轨工作,规定自2017年1月1日起,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管理中取消低速货车产品类别,相关企业应停止生产、销售低速货车产品;自2016年1月1日起,低速货车新产品执行与轻型载货汽车同等的节能与排放标准。
这一新规的出台堵死了部分不符合国四标准的低端轻卡借农用车套牌销售的漏洞,同时农用车市场未来的空白也将为轻卡和微卡市场带来一片新的商机,2015年的微卡市场或许在政策刺激下再有增长。
纵观2014年卡车市场的风云变幻,可以说是愁云惨雾之中现生机,大环境的不景气让几乎所有的卡车企业都倍感煎熬。然而,黎明之前的天空最是黑暗,如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所描述的,“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2015年的卡车市场或许也不会一帆风顺,但希望与机会已近在眼前,各卡车企业能做的,惟有坚守阵地,谋定而后动,且行且珍惜吧。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江南官网app苹果下载安装 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南官网app苹果下载安装 ”。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