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热门搜索: 起重机 | 挖掘机 | 装载机 | 泵机 | 压路机
星邦智能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分析
山工机械
商业模式转型 高端工程装备搭上走出去顺风车
www.effleurerspa.com   2015-02-04  中国江南官网app苹果下载安装

  高端装备制造业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也是助推“一带一路”战略落地的主力军。

  刚刚过去的瑞士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称:“我们还将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中国高铁、核电、航空、电信等优势行业‘走出去’,对接当地市场需求,也是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接受检验。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建设,愿与相关国家需求相结合,合作推进。”

  在中国政府一系列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举措的推动下,对外投资初见成效,按照最新数字,我国2014年全年对外直接投资首次破千亿美元,达到1029亿美元,我国对外投资快于吸收外资,即将成为对外净投资国。

  去年的数据显示,中国机械与运输装备出口约为6.5万亿元人民币,机械领域达3641亿美元。可以看出核电、高铁之外,我国的高端工程装备产业也是“走出去”的主力,并屡屡在国外攻城略地,展开收购。

  梳理公开资料发现,延续去年趋势,今年以来李克强总理屡次提及中国装备制造“走出去”。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务院更是发布了多个相关文件,推动投资便利化。

  但同时,如何更好地“走出去”、打造有核心竞争力的工程装备产业,也是行业内关心的问题。1月22日,由中国政府网、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瞭望智库提供学术支持的文津圆桌在京举办,圆桌以“高端工程装备产业“走出去”为主题,就当前中国高端工程装备产业“走出去”的现状和政策环境进行评估,并提出了意见和下一步政策建议。

  工程装备高端化趋势

  李东:我国装备制造业连续4年世界第一,最近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核电装备、油气装备都在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去年数据显示,我国机械与运输装备出口约为6.5万亿元人民币,机械领域达3641亿美元。机械产品出口的结构也在改善,总体向高端发展,中低端产品高端化的趋势明显。

  高端工程装备产业中也遇到一些问题,主要是以下四点:

  第一,原来的中低端制造业“走出去”和欧美高端产业形成不对称竞争,随着我国产品逐渐高端化,将直接与欧美大公司竞争,将遇到安全审查、贸易壁垒等难题。

  第二,金融支持应加大力度。现在我国企业融资成本高、受汇率波动影响大等问题制约企业的发展。

  第三,我国标准体系建设滞后。高端装备标准体系要和国际标准对标、互认。在专利、知识产权方面,经常受到跨国公司制约。

  第四,我们市场竞争的秩序稍显混乱。装备企业相互之间各自为战,恶性竞争、低价竞争,导致海外对中国产品出现信任问题。

  我有一些支持装备制造“走出去”的建议:要在部委层面成立一个顶层设计,协调“走出去”战略,加大对“走出去”企业的法律、金融、售后服务保障和支持。

  现在国家外汇储备能否建立支持“走出去”的机制?同时要规范“走出去”的市场秩序,避免恶性竞争,也要从长计议建立国际化人才的支持体系。

  李志强:我觉得总体上要鼓励研发。高端装备需要高投入、高技术,必须依托大型企业集团和一支高素质的研发队伍,同时需要庞大市场来接纳产品。

  而且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们要全面梳理现有法规、制度、标准、政策和在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操作制度,清理影响或制约高端装备开发的一些政策、制度。我认为,政府不限制就是鼓励和支持。

  要确定科学的标准体系。标准分两种,一种是生产标准,另外一种是应用标准,一个良好的标准体系能保障产品运行良好、可靠,同时引导装备技术发展。

  一些领域的标准缺失,比如说轨道交通体系,现在我们国家处于一个轨道交通大发展的时期,但是交通运输部发现装备的标准基本是空白。

  李毅中:我国高端工程装备产业“走出去”存在几个特点:

  第一,工程装备产品出口稳步提升,产品结构由中低端趋向中高端,产品质量大幅度提升,产品系列、成套设备出口比例在上升。

  第二,工程装备制造企业海外并购迅速增长。从近年的海外并购项目中看,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势头良好,发展迅速。

  第三,以工程项目为依托,带动了高端装备的升级换代。以工程项目做依托,尤其是工程项目的承包劳务合资项目、投资兴建项目,不仅展示了我国工程装备的质量和性能,而且造就了一流的装备制造企业,创建了中国品牌,工期短、投资少。

  未来政府层面还应为高端工程装备“走出去”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第一,国家层面要制定走出去的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走出去”是“十三五”不同于过去“十二五”、“十一五”的特点,因为我们资本输出大于资本的引进,这从今年一系列的活动可以看出。所以国家要有一个“走出去”的战略总体规划。

  第二是要建立相关的法律,指导企业依法行事,规避风险,建议修订《对外贸易法》,制定《海外投资法》、《劳务输出法》等,同时支持中介机构提供各种服务。

  第三,加强改善对“走出去”企业的金融支持。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是政策性银行,我觉得不应该商业化,国家应该给予更多的支持。近来国家支持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绸之路基金,企业很受鼓舞。能不能再拿一点放在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

  第四,政府加强对企业走出去的指导。产、学、研、用相结合,机制需要改一改,更多听取用户和需求端的意见,加强研发的实际转化。

  商业模式转型进行中

  陈斌:工程机械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第一,工程机械和用户的产能利用率和设备利用率都在下降;第二,中低端的市场存在恶性竞争,中高端市场是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竞争;第三,我国工程机械产业体系零散,难以形成整体“走出去”。

  针对这三点,我提出一些建议:

  清理取消现行机械行业指导目录、国家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清理进口机械设备的税收优惠政策,利用外资高端技术提升国内产业水平,倒逼国内企业转型升级。

  创新企业组织方式,建议工程机械行业用融资租赁的方式成立设备租赁公司,囊括工程机械企业、交通部门、施工单位等,通过模式创新避免恶性竞争。

  总的来说,对于工程机械企业,要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同时要允许国外企业在我国独自经营,一视同仁,不要歧视、偏袒,形成良性竞争环境,催化企业向国际靠拢,为“走出去”搭建国际化平台。

  舆论应该更加包容,容许出错。以特斯拉为例,特斯拉的车在美国起火了很多次,没有报纸去指责,因为美国是一个容纳创新的社会,允许失败。国内舆论很容易陷入炒作当中,经常有国内企业在国外因客观原因发生正常范围内的事故时,国内出现舆论一边倒现象。

  站在微观的角度,成功的全球化都会坚持一些原则。具体而言,做营销,不是以一个客户或者微观需求来做,一定是要契合当地的经济发展;做产品,强调产品的技术实用性,真正贴合当地市场;找好合作伙伴,单打独斗或者说单刀赴会,很可能一败涂地;重品牌,耐心地培养品牌。

  王民:企业存在商业模式转型、升级的问题。制造业要服务化,一切以客户为中心。

  作为企业应该专注于技术。在产业链中的零部件商都要投入改进,开发差异化有竞争力的产品。我们还希望国家加大对基础产业和材料的投资,以支持行业总体竞争力的提升。

  我们徐工从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这里面存在产业链的问题。比如说融资租赁模式,我们过去不重视,如果利用得好,可以带动二手设备的利用,拉长产业链。

  我们工程机械产业核心零部件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在行业红火时不注意,现在都逐渐显现出来了。工程机械企业粗放发展,中低端定位已经走到头了,仅仅满足国内需求和一般客户需求的策略也走到头了,要转型。

  就像农民种稻子一样,工程机械行业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更加踏实做好基础工作,同时需要新的定位、新的思路、新的招数,谋求新的发展。

  我们怎么走呢?我们结合政、产、学、研、用五方面。因为纵观国内外要使民族产业快速发展起来,没有政府、没有用户这两端,光有产、学、研是不行的。为什么有些国家那么高的关税?有些国家为了吸引企业投资,想了很多政策。

  中国的装备制造业要做两件事,一是要持续不断地把发达国家上百年走过的工业化道路走下去,不断打造产品的可靠性,性能、质量的稳定性、舒适性、品牌的美誉度。二是要利用互联网和智能技术迎头赶上。所有这些努力都是我们企业的追求,国家也好,用户也好,都希望企业拿出好的产品来。

  唐修国:三一重工在混凝土方面做到了全球第一,全球混凝土行业三分之一使用三一的设备。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市场,挖掘机是工程机械的明珠。即便这样,在走出去过程中也遇上了美国的官司。尽管实际上项目并没有很好地解决,但是官司我们胜了,也确实改变了欧盟委员会几十年的议事规则,现在欧盟委员会必须听证,必须按照法律程序来走。

  对于高端工业装备产业,在三一看来,对内是所有制的融合,对外则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中国制造”的口碑问题。我们希望用好的品质来改变“中国制造”不太好的形象,树立好的口碑。三一在思考,走出去的话,我们国家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充当什么角色?我们靠什么东西走出去?

  工程机械属于离散型智能密集制造,凡是符合这个特征的,中国一定有竞争力。离散型是什么呢?就是不太可以用资本、大规模流水线的行业,我们有很多优秀的高素质技工,具有非常大的创造力。另外,我们走出去还是要从国内开始,先要把国内市场做好。

  李建友:标准体系是推动“走出去”,或者是提升市场的关键一环。我国标准体系的科学性和完善性和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标准体系的建设与国外不可同日而语,要改变一个游戏规则、一个标准,耗费的时间是非常长的,要公示、要修订,需要一套程序。

  关于企业商业模式转型升级,有一个问题我想特别提出来思考。不同企业对商业模式转型升级有不同的思考,要切合企业本身的特点来考虑。为什么呢?因为目前的现状,中国企业过去以中低端产品占领市场,一下子都要提高到中高端产品,其中产生的产能、就业问题、装备布局问题,企业的结构,资源配置方式的调整,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产品本身也很关键。行业内有好多问题,包括基础建设、核心技术,还有重要零部件的问题。所以作为一个产品本身的结构调整,面临着诸多问题,包括企业自身的技术研发能力及其他问题。

  企业还面临着升级的问题,即环境、用户,要产、学、研、用结合,中国用户大多是中低端产品的用户,中高端产品是一部分,中低端产品是一部分,企业转型就需要一部分企业可能向高端发展,一部分企业考虑到现有的环境问题,仍然满足中低端需求。

  在中国制定标准体系也好,商业运行模式转型也好,都不能千篇一律一刀切。

来源:中国江南官网app苹果下载安装     打 印    关 闭
友情提醒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江南官网app苹果下载安装 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南官网app苹果下载安装 ”。
特别注意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list_info_D1
list_info_D2
更多>>专题推荐
关于6300 | 本网动态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版权信息 | 法律顾问
客户服务:6300@6300.net 服务热线:0754-88363699 商事QQ:1594591502
江南官网app苹果下载安装 Copyright[c]1999-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汕头市九鼎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302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045号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