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前帮家里务农经商的那两年,决定了我对商业非常感兴趣。因此,整个大学生涯,我没有按部就班,而是把更多精力放在了自己的兴趣上,一上学就开始寻求自己应该追求的方向。——梁稳根
一年一度的高考刚刚结束,毕业的学生们开始踏上人生的崭新旅程,一定对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充满了期待。今天,我们来看几则梁稳根在大学时代的求学故事,兴许能给新生代大学生们一些启迪。
农家子弟考入大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79年是高考恢复的第二年,梁稳根考上中南矿冶学院(中南大学前身),学的是金属材料专业。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9月份新生报到,同学们发现,与大多数十七八岁的应届毕业生不同的是,梁稳根当时已经21岁了,并且在家务过两年的农。
梁稳根的家在涟源的道童村,本地经商之风颇盛,梁家一直从事的是篾匠活计,所以算得上是一家经营户。梁稳根所从事的务农,并不是真正到地里去劳动,而是帮家里处理篾匠的一些生意,这些让他在上大学之前,有了一段非常深入的商业经历。
“帮家里务农经商的那两年,决定了我对商业非常感兴趣。因此,整个大学生涯,我没有按部就班,而是把更多精力放在了自己的兴趣上,一上学就开始寻求自己应该追求的方向。”梁稳根后来回忆,进入校园后,闯荡社会和帮家里务农的经历,让他比其他学生在思想上更为成熟,对未来也有了懵懂的规划。
外号“梁厂长”,梦想萌芽
政治经济学是大学里梁稳根最感兴趣的课程。他主动找到老师,咨询这个专业的发展前景。老师告诉他,在国内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经济学其实没什么用。如果真的非常感兴趣,就应该学一点微观的东西。什么是微观的呢?那就是管理!
当时基于国家和社会的期望,这一届的学生当中,多数都有一个科研梦,希望自己能像教材里提到的那些科学家们一样,发现一个定理或者理论什么的。
而梁稳根的兴趣很明显地集中在了企业管理,而不在当时的金属材料专业上。时间长了,他就得了一个外号,大家都叫他“梁厂长”。在当时耻于实务的大学氛围中,这外号显然是等而下之的。不过梁稳根倒不在意,人家叫他,他就答应。
时间叫长了,这种兴趣,就成了梁稳根的一个符号,促使他在管理方向上钻研下去。最后,这就成了他的一个梦。而三一集团的第一根梦想之芽,起源就在这里。
自学管理学,成就创业神话
1980年,中南矿冶学院看到了未来的趋势,准备成立管理专业,当时还就读大二的梁稳根就非要转到这个专业去。在系里不同意的情况下,他甚至写信给当时的校长。
梁稳根的执著给老校长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尽管最终没有同意梁稳根转专业,但他还是回信鼓励这个有想法的年轻人,在本专业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社会很有用的人。
然而,梁稳根并没有放弃,他开始自学管理学,同宿舍的同学看到他的床头放了大量当时刚刚兴起的管理书籍,并且发现他常常跑到管理专业班里去听课。
1981年,梁稳根做了一次管理学的实习观察,他跑到了岳麓山前的沿江大道,去数过路的空车,结果发现飞驰而过的货车当中,差不多一半的车都是空载。经过揣摩之后,他跟老师提到了自己的发现:因为当时的货车都是有单位的,司机并没有太多动力来提高效率,因为这与他们的收入无关,所以回程都是空载。就算有些回程满载的车,也不是企业筹划的结果,多半是司机自己私下接的活,与原单位效益无关。
梁稳根的这个观察结果,涉及到了社会化专业分工的大问题。兴趣正牵引着这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在“管理”这个方向不断前行。
结语
多年前,中南大学党委书记高文兵在给本科新生开学第一课上调侃梁稳根是“不太听话”的学生:“梁稳根学生开始就不是特别听话,大的事听话,小事不听话,这边上的是材料的课,他去上管理的课。”
整个大学生涯,梁稳根的想法就是到企业去,去管理出一个优秀公司来。梦想、坚持与不懈的努力,终于迎来花开的声音。毕业后,“不太听话”的学生梁稳根,最终成就了中国的创业神话,亲手导演了三一重工的发展传奇。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江南官网app苹果下载安装 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南官网app苹果下载安装 ”。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