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国内钢铁行业来说,2010年将面对经济刺激政策逐步退出与行业兼并整合大势的双重考验。
有关专家认为,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应对危机的短期刺激措施,并不具备长期性。一旦固定投资增速下降,我国钢铁工业产能过剩的矛盾将非常明显。与此同时,钢铁行业的微利时代已经到来,面对去年行业平均利润2.3%的数字,钢铁行业正面临重要的战略转型期。
去年,国内钢企在合作与重组方面迈出了步伐:宝钢重组宁波钢铁、首钢重组长治钢铁和贵阳特钢;河北钢铁、山东钢铁深化了体制改革。5家国内粗钢产量最多的企业,去年共计生产粗钢1.65亿吨,占当年粗钢总量的29.06%,比上一年提高了2.73%。
但是,整合工作还远远没有达到预期。“对于行业整合的进展,目前看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步伐不大,与期望有较大差距。”中钢协常务副会长罗冰生对本报记者坦言,整合不出预料地遇到许多困难,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体制。“目前,各个级别的政府都可以成为企业的管理者和出资人,最基层的到了乡镇一级,这让重组的推进工作困难重重。我们认为,应该实行统一规划,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打破以地区为主的局限性。”
在行业整合中,淘汰落后是重要一环。工信部在去年12月就曾以意见形式下发钢铁行业准入门槛,以产能限定的方式限定行业标准。其后,工信部副部长苗圩又透露,《钢铁行业兼并重组指导意见》已经基本成形。而就在日前,明确了产能过剩行业在2010年的淘汰任务的文件也已下发到了部分行业协会。对于淘汰落后目标的制定,有关部门可谓不遗余力。
但是,一位资深钢铁业人士也对记者表示,要做到有效淘汰落后,除了要处理好与地方各阶层利益关系外,还必须要有高于市场效力的措施才能达到目的,否则等于一纸空文。他还表示,淘汰落后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平衡工作需要小心把握。“如果真的明天就强行关了4000万吨的钢铁产能,钢材市场马上就会陷入混乱。”
目前看来,2010年钢铁行业整合大潮将更加汹涌。但如何真正将整合平稳推进、落到实处,将考验有关部门和企业的智慧。
钢铁业新一轮整合大幕揭开
虎年伊始,在几大行业巨头的频频动作下,钢铁行业新一轮整合大幕徐徐揭开。
山钢集团重组迈出实质性一步
昨天,进展缓慢的山钢集团重组工作迈出实质性一步。在停牌3个多月之后,济南钢铁、莱钢股份发布了重大资产重组方案。此次的重组方案包括两部分:一是济南钢铁以换股方式吸收合并莱钢股份;二是济南钢铁向济钢集团、莱钢集团发行股份购买其持有的预估值为85.85亿元的存续主业资产和济钢集团的30亿现金。随着交易的完成,莱钢股份将注销法人资格,其全部资产、负债、权益、业务和人员将并入济南钢铁,济南钢铁将成为山东钢铁集团下的唯一钢铁主业上市平台,并将变更名称。
根据山钢集团公布的最新数据,2009年,该集团的钢材总产量达2172万吨,实现营业收入917亿元、利润总额41.97亿元。如果加上日照钢铁,山钢集团将跃居第三,仅次于第一位的河北钢铁集团和第二位的宝钢集团。钢铁行业座次又将改写。
宝钢沙钢达成战略协同合作意向
几乎与此同时,国内另两大钢企巨头宝钢集团与沙钢集团也在北京签署了战略协同合作意向书,表示将在技术、产品、市场、资源等各个方面全面开展战略协同。这被认为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合作”。
2月24日,宝钢集团宣布与江苏沙钢集团签订战略协同合作意向协议,将在技术与管理、产品与市场、资源与物流等方面,开展广泛的“战略的协同”。
根据合作协议,宝钢将向沙钢输出技术和管理,提升双方的市场竞争力;宝钢向沙钢借鉴在市场中形成的独特的竞争优势,实现合作共赢。宝钢方面表示,此次战略合作有利于共同打造中国钢铁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提升整个行业应对挑战的能力。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则宣布,“未来的实践成果会证明双方的战略合作是正确的,是为中国钢铁企业探索出新的合作模式和发展道路”。
数据显示,2009年,宝钢集团产量为4457万吨,沙钢产量为2640万吨。作为国内最大的国有钢铁企业与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两大巨头以“战略合作”为起点正式携手,试图打造的行业巨轮隐隐可见。宝钢与沙钢的合作意义,被业内解读为“可以看小,但更应看大”。
“从小处看,宝钢与沙钢合作的直接好处在于产品线可以进行优势互补。”“我的钢铁”网资讯总监徐向春对记者表示,沙钢的技术开发能力弱于宝钢,而宝钢在高端汽车板、家电板、电工钢等方面都积累了大量优势。通过合作,宝钢可以帮助沙钢进行产品线的优化和完善。沙钢作为最大的民营钢企,在市场的把握上具有灵活性和自身的独特理念,这也可以为宝钢提供学习和借鉴。通过产品和市场的双向合作,两大钢企无疑将借助协同效应提升整体实力。
此外,虽然此次签订的合作意向“比较原则”,但业内也认为,这为今后可能开展的更深层次的、包括在资本运作层面上的合作都埋下了伏笔。
若从大处看此次合作,在当前钢铁行业整体处于微利状态、结构调整势在必行的形势下,宝钢与沙钢的携手,将代表着今年钢铁企业整合的大趋势,亦可能开创钢铁行业在“走出去”战略中新的合作范例。
“之前钢企之间也有过合作,但多限于空文,因为当时形势还不紧迫。但现在已经发生变化。就在今明两年,中国的钢材消费将历史性地进入高消费、低增长阶段。届时,企业不再可能以谋求新建工厂、扩大产能来发展,而只能加快整合、加快‘走出去’,才能提升整体竞争力。”联合钢铁网首席分析师马忠普对本报表示,明年投资增速一旦回调,国内钢材消费就会进入饱和状态,行业发展也将进入瓶颈期。在产能已经过剩的情况下,不可能再通过扩产来获得发展的钢铁企业将在战略上发生重大变化。结构调整、模式转变正是行业持续发展的必然。
而在发展模式的转变中,从征战国内市场到最终“走出去”将是未来钢铁行业的必由之路。这一战略的实施,亦不可能仅靠一家企业的力量就可以实现,而是需要越来越多的钢铁企业共同参与其中。
“我们为什么在铁矿石谈判上屡屡受制于人,就是因为在原材料供应上没有话语权。不但如此,我们海运市场也被控制。若要建设属于自己的海上运输链,就必然需要多家企业共同参与。此外,还有在国外开采矿山资源、建设钢厂等等,单打独斗已经满足不了需求了。”马忠普认为,宝钢和沙钢将来在此方面的合作成功,有赖于双方进行不断的战略调整。而一旦成功,就可能为行业未来的战略调整提供一个合作模式。他强调,所有的钢厂都应该具备“战略协同”意识。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江南官网app苹果下载安装 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南官网app苹果下载安装 ”。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