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时间以来,中国都没有诞生伟大的企业家,因为这个群体在社会舆论上已经处于非正义地位。任何企业家的言论,其公众反馈,都可能被归纳为出于阴暗的商业目的,或者是为其非正义行为所做的抢白。
在这样一种社会文化背景下,中国企业家群体已经习惯了沉默与隐藏。他们更喜欢多做而不是多说:在黑暗中前行,面对舆论时,往往已经是尘埃落定之后。
而向文波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家,打破了这种潜规则。面对战况于己不利的商战,他不但说话,甚至开始呐喊。并成功地通过呐喊,使商战的结局发生有利于自己的偏移。
向文波是湖南上市公司三一重工(600031)的执行总裁,在股权分置改革开始之前,全国上下知道向文波的人并不多。而经历了凯雷收购徐工案之后,全国上下不知道向文波的人已经不多。2006年,他开创了一个新的企业家主动影响舆论,进而主导商战舆论阵地的局面--我们权且称之为企业家阶层的"向氏说话法",这种说话方式运用两个并不新颖的战术结合:博客和抒情,使其迥异于我们业已习惯了的传统企业家说话、做事方式。而从其产生的巨大影响来看,这种说话方式颇值得人们深思。
笔者曾经和一位开了博客、却又从来没有耕耘过的企业家交流过其荒废博客的理由。他说:我这种身份地位的人,在博客上说什么呢?说废话,没兴趣。说实话,没胆量。因为务实而轻视甚至恐惧向公众曝光。这基本上就是企业家们面对网络的心态。
但是,同样作为企业家,向文波第一个开始娴熟地运用博客这种流行舆论工具来说明自己的企业观点,从而得以顺利地避开了传统媒体的审查体系,并在人群中迅速传播,终于引起正统媒体的轰动与追捧。这种类似"大字报"又具有全球传播范围的新式传播工具,为向文波提供了价廉物美的话语权。虽然向本人与其企业,一贯坚持否认向的博客代表公司意志,但我们同样不能否认,作为公司主要领导,在某种程度上,向文波的意志与三一重工的意志是重合的。当凯雷收购徐工的谈判出现对于三一重工不利的严重局面时,向文波开始反击。
国资委可以把向文波排除在谈判桌外,但他们没有权力也不太可能把向文波的博客关闭。而对收购内幕充满了渴望的、已经在不断捕风捉影的媒体记者们,开始充分挖掘向文波博客猛文之后的潜台词。因此,虽然凯雷收购徐工的结局无法更改,但在调动公众眼球这个战术上,向赢得非常彻底。
在向的博客中,作为收购案的参与者之一,他并没有直接指出竞购双方的实际商战细节。而是先说出一堆国资委贱卖徐工的数据,然后开始抒发情感。借此把一项单纯的商业收购行为政治化、民族化。其引起的反应可谓群情振奋:专家在谈论外资的超国民待遇问题,民众在谈论外资并购带来的经济安全问题。
事实上,把徐工卖给凯雷,基本上不会影响中国的经济安全全局。但是,不对经济安全全局产生影响,不意味着不对局部经济产生影响。准确地说,凯雷收购徐工确实可能对中国重型机械制造行业的竞争局面产生重大影响,而三一重工则是潜在的受影响最大企业之一。
历经十几年的发展,三一重工已经具备了兼并国内其他重型机械制造行业巨头的潜力,而徐工作为老国企,虽然经营不力,但在这个行业有深厚的积淀。若得徐工,三一可望在重型机械制造行业笑傲江湖。可是,如果凯雷收购了徐工,形势就完全不同。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凯雷要培养竞争对手,向文波不跳起来才怪。
但是,如果向文波"有一说一",除了三一的职工,基本上不会有人对他的言论产生共鸣。但如果上升到谁在贱卖国有资产,贱卖了多少这样的高度,毫无疑问,每一个听到这件事的人都会产生了解真相的强烈欲望。于是乎,民意影响中央,徐工收购案果然一波三折。最后,凯雷最终没有取得徐工的绝对控股权,其股权比例由初定的85%,锐降到50%。
随着新协议的公布,围绕凯雷收购徐工案的纷争暂时告一段落。虽然没有成功收购徐工,但向文波已经取得了针对徐工的舆论优势地位。可以想象,如果日后徐工胆敢在竞争行动上下重手,向很可能再次挺身而出,以其"向氏说话法"直陈"外资挟徐工威胁民族企业生存权"。
巧妙利用舆论,为商战加分,向给所有企业家上了一课。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江南官网app苹果下载安装 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南官网app苹果下载安装 ”。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