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牛气冲天的A股市场中,工程机械板块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伴随着股指一路走高,业绩显著提升的工程机械板块更像是脱缰野马,股价一路狂飙,创下了一个又一个新高。面对这些曾经被抛在地板上,今天又被捧上天的股票,人们不禁要问,难道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真的迎来了太平盛世,企业所向之处尽是蓝天白云?
业绩推升VS借题发挥
记者粗略统计,目前在沪深两地上市的以工程机械为主业的公司有14家,在香港上市的有1家。可以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佼佼者大致囊括其中。
截至今年3月底,15家上市公司已经有10家公布了2006年年度报告。这10家公司净利润增幅最少的40%,共有7家增幅超过100%,最高的达到484%;主营业务收入除一家负增长、两家小幅增长外,其余增长幅度在27%~82%之间;每股收益超过0.4元的有7家,最高者达到1.16元(详见表2)。大幅增长的业绩犹如兴奋剂,点燃了投资者的激情。
从2006年开市至今年3月底,15个月时间,上证综合指数上涨约170%,而工程机械板块股票除了鼎盛天工以96%的涨幅落后大盘以外,其余涨幅都高于大盘。涨幅最高的三一重工达到513%,超过300%的有中联重科、山推股份、安徽合力和徐工科技4家。
2006年底才上市的山河智能正赶上好时候,10元的首发价格,上市后曾一度超过44元;2005年底在香港上市的中国龙工,每股发行价..43港元,3月30日收报15.3港元,涨幅惊人。
如果说,像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推股份、安徽合力、山河智能这样的“绩优股”被投资者追捧是天经地义的话,那么,对“绩差股”如S宣工、建设机械的炒作,则明显超出了理性的范畴。
建设机械公告称,2006年公司亏损约6000万元。眼下的炒作题材无非是大股东更迭。且不说新的大股东是工程机械的门外汉,短时间难有作为,就是公司多年的主营业务———摊铺机,也因介入者众,优势不存。因此,公司发展前景难以预料。然而,公司股票却背离基本面,一路攀升。4月4日,建设机械再度高位涨停,报收12.55元,股价超过业绩优异的山推股份。
再看S宣工。尽管2006年S宣工能够扭亏,但也所剩不多。目前,除了控股股东准备破产外,本身尚无实质重组题材,主营业务推土机近年来发展缓慢,被另一家上市公司———山推股份远远甩在了后面。但S宣工股价15个月涨幅仍然达到了265%。
A股市场中的工程机械股票还有多少被高估了?
其实,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非常困难,因为难以找到一把令人信服的尺子来度量。
在这里,投资者不妨把在香港上市的中国龙工作为一把标尺。一则,中国龙工是面向全球发行的,而且香港股市又是完全开放、成熟的交易市场。二则,中国龙工95%的主营业务是竞争充分的装载机,95%的产品在内地销售,2006年净利润6.24亿元,在15家上市公司中最高,且增幅达到165%,主营收入37亿元,增长39%,毛利率25.7%,这些指标表明,中国龙工是一家盈利能力强的工程机械企业。
然而,以中国龙工3月30日收盘价计算,市盈率不过25倍多一点。与之相比,A股市场的工程机械股票包括那些“绩优股”,绝大多数已被高估。
当然,市盈率是动态的。高成长性可以支撑更高的股价。那么,有多少上市公司会获得投资者期望的高成长?又有多少个2006年可以重温呢?
产业前景VS规模扩张
就宏观经济层面来看,“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交通、水利水电、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对工程机械的需求将不断增长,工程机械产业总体发展前景普遍看好。业内人士保守预测,2007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有望增长20%。
然而,产业发展前景向好,并不等于所有的企业都会成为赢家。徐工科技2006年主营业务收入下滑16%的事实,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中国工程机械企业面临的不利一面。
徐工科技的主打产品是压路机和摊铺机,力求扩张的产品是装载机。近年来,在上市公司中挤进压路机和摊铺机市场的就有好几家,而装载机领域更有柳工、中国龙工、山东临工、厦工股份等强手,这种两边受挤的局面,使徐工科技感到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其实,这种越来越强大的竞争压力,并非只有徐工科技感受到了。从已经公布的年度报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一个事实: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的主要方式就是进入行业中相对成熟的产品领域,形成多产品的产业格局,结果是,业内企业产品的交叉度越来越大,同一种产品的产能迅速放大。
市场是有限的,而争夺市场份额的办法也是有限的,要么以利润换取规模,要么以技术升级寻求差异。而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行业平均利润不断下降。对此,不少上市公司在年报中都作了提示。
目前,15家工程机械上市公司中,绝大多数已经形成了多产品经营的格局,产品结构日益趋同,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不论是在装载机、压路机、起重机这样的成熟产品领域,还是在高端的挖掘机、摊铺机、江南手机登陆 这样的国内技术还不成熟的产品领域,都充满了竞争者。而且在高端产品领域,国内企业还要面对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工程机械巨头,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内企业的扩张步伐。
总体而言,目前国内工程机械企业规模还相对较小,从表2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年销售收入超过30亿元的上市公司算上安徽合力的话也不过6家,而且这6家公司彼此的差距不大。因此,可以预料,在以后一段较长时期之内,工程机械企业的分化速度将会加快,理论上最终只有少数几家企业能够不断地发展壮大,成为能与国际工程机械巨头相抗衡的大企业。
分化是不可抗拒的,而且早分化比晚分化更有利于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的发展。但是,A股市场的牛市行情似乎正在延缓这种不可避免而又十分需要的分化,因为再融资大门已经打开。
记者注意到,2006年底安徽合力已增发5000万股,决定增发A股的上市公司还有:三一重工拟增发5000万股,星马汽车拟非公开发行7000万股,厦工股份拟非公开发行6500万股,常林股份拟非公开发行6000万股。
事实上,只有资金是不够的,从上市公司主营毛利的差距,就可以看出公司管理、运作水平的高低。应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特别是作为企业决策者的人和经营管理团队的人。这一点是企业必须做的功课,也是最难把握的。
国际市场VS资产重组
越来越拥挤的国内市场,使不少工程机械企业将眼光瞄准了国际市场,2006年工程机械上市公司在产品出口上取得了突破性的增长。
在已经公布年报的A股上市公司中,除厦工股份出口负增长外,其余的都实现了30%以上的增长,有3家公司增幅在150%以上。
然而这些增幅较大的公司产品的出口比例并不高。出口额最高的三一重工,国外销售收入仅4.77亿元,占主营收入的比例刚过10%,出口比例最大的徐工科技,外销收入占主营收入的比例也只有16%。
这些数据表明,国内工程机械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仅仅是开了个头,目前的这种强劲增长势头与出口基数小有直接关系。可以说,在看得见的将来,中国工程机械在国际市场的销售还不足以对企业利润产生实质性影响。
中国工程机械在国际市场的最大优势就是有较高的性价比,前景是不言而喻的。基于此,三一重工、山推股份、柳工都在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以抢占先机。
值得注意的是,开拓国际市场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比如三一重工就准备在这方面投入近5亿元的资金,以构筑销售和服务网络以及在国外建立生产基地,因此,对于其他规模小得多的企业来说,巨大的国际市场无疑只是一张画在纸上的饼。
相对而言,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更能对企业的业绩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这也是股市上重组题材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在15家上市公司中,只有中国龙工是整体打包上市的。理论上其余的上市公司都存在资产重组的可能性。
比如,中联重科用自有资金收购大股东资产,整合产业链,减少关联交易,最终实现整体上市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工程机械上市公司整合产业链十分必要,这有助于企业开发核心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盈利能力和运营效率。
徐工科技背靠徐工集团,在资产重组上运作的空间较大。一旦凯雷与徐工集团合资尘埃落定,相信徐工科技与控股股东会有资产重组的举措。此外,三一重工、厦工股份等公司也具有资产重组的可能性。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江南官网app苹果下载安装 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南官网app苹果下载安装 ”。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