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CPI上涨3.4%,较3月有所回落。从CPI数字看,困扰国人的高通胀问题似乎已经远去。但是,仍有不少民众反映CPI表现与自身感受不一致。对此,有分析认为,收入差距扩大与普通劳动者工资涨幅过慢是导致这一反差的重要原因。
CPI涨幅回落 多数居民仍感物价高
2012年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4%,较3月3.6%的涨幅有所回落,实际利率也再次“转正”。
CPI下降的同时,市场上一些常见产品价格则持续上涨。今年1季度,先是出现了10元两根的“葱击波”;近日,山东、江苏等地又出现了大白菜赶超肉价的现象,根据国家统计局对50个城市食品价格的调查,大白菜的平均价格从3月下旬的每公斤2.72元持续上涨到4月下旬的3.38元,涨幅突出。
经历过高通胀时代“蒜你狠”、“豆你玩”之后,百姓不免对部分农产品的价格暴涨感受深刻。除食品外,当前进行的水、电、油、气等公共产品价格改革也牵动着百姓的神经。甚至有媒体报道,银行员年薪20万仍哭穷,抱怨生活压力大,慨叹自己“生活在底层”。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2年第1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62.9%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在接受中新网财经频道采访时也表示,从自身的感受来看,物价并没有降下来。现在的价格水平是基本稳定,或者说是稳中上行的状况。
收入差距大工资增长缓慢是主因
很多人的感受常常会和CPI表现不一致。有分析认为,这是因为近些年来确实物价上涨比较快,人们的工资虽在增长,但是跟物价比,特别是跟某些行业某些部门人员工资增长过快的速度比,普通职工的工资增长速度明显偏慢。
新华经参仕邦人力资源研究院发布的人力资源指数分析报告指出,以2010年1月为基期,通过将2011年6月的数据与全部15个城市四个行业2010年1月的数据作对比发现,扣除物价因素后,普通劳动者的实际工资仅增长1%,与2010年6月相比,实际工资下降了5%。这表明普通劳动者的工资增幅没有“跑赢”物价增幅,实际收入同比在下降。
也有分析认为,随着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同收入阶层的人对物价上涨的承受能力也有较大差异。低收入家庭的支出大部分集中在食品和水电气等生活必需品上,而当食品类、居住类价格涨幅较高时,低收入家庭会感到物价高涨,生活压力增加。对高收入人群来说,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小,而他们购买的轿车、手机、电脑、液晶电视等价格又多为降价趋势,因而对价格上涨就没有那么敏感,承受能力也更强。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企业雇佣的劳动力占从业人员的比例高达62%,其中,人均工资前三位的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其他联营企业雇佣劳动力只占企业雇佣劳动力的3.78%。超六成劳动力受雇于私营或个体企业,属于低收入群体。这一群体对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也更为敏感。
此外,统计指标与居民实际感受也存在偏差。统计局相关负责人此前对媒体表示,CPI反映的是众多商品和服务在一段时间内的价格变动状况,而市民对物价上涨的感受往往是对单一商品某个时点价格变化。此外,价格指数的涨幅很大,并不意味着绝对价格高,比如猪肉由10元涨至20元,涨幅100%,而由15元涨至20元,涨幅只有33.3%,两者涨幅不同,但涨后价格是一样的。
专家呼吁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尽快出台
谭雅玲接受中新网财经频道专访时表示,我们的通胀环境越来越复杂,政策如何对应很关键。中国的通胀和世界的通胀不一样。比如跟美国、跟欧洲、跟日本,及周边发达国家,通胀的组合形式是不一样的。另外,价格改革不是关键,而是体制效益和结构配置的不好,用价格解决体制行业的问题只是想象力。
有专家认为,4月份的工业增速还是处于比较疲弱的状况。出口增速的回落,有些超出市场预期。应当说,4月份中国经济还处在寻找底部的过程中,很难说已经成功探底或企稳反弹。随着刺激消费政策的退出,以及经济增速的回落,居民消费自然会出现放缓。但中国消费的潜力是巨大的,要从根本上提振消费,要靠收入分配改革,以及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希望收入分配改革的总体方案能够尽快出台,尽快采取措施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降低他们的负担,这是长久之策。
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副主任丁茂战在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版采访时指出,中国今后将长期处于温和通胀状态。国人要做好心理准备,要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而政府需从根本上解决中低阶层的收入问题,要保证百姓收入增长幅度超过通胀带来的货币贬值幅度。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江南官网app苹果下载安装 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南官网app苹果下载安装 ”。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