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审议通过了一份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这份规划强调要依托一些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推进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实现重点产品国内制造。
推进装备自主化是不是为应对金融危机而采取的一种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呢?有关专家指出,中国推进装备自主化,不是想搞贸易保护,而是为了增强中国装备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宋晓刚说,目前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整体实力与以前相比虽然有很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还有明显差距,尤其是在大型石化通用设备、高档数控机床、高档大型工程机械等领域,我们的技术力量还比较薄弱。
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总经理吴生富表示,中国虽然能生产许多大型设备,却一直未能很好地解决关键零部件跟不上的问题,一些重要轴承、液压元器件、高压容器等长期依赖进口。
装备制造业被誉为"工业之母",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中国工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使"中国制造"依然停留在质低价廉的粗放式发展阶段,这不仅不利于中国自身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还容易引起其他国家的反倾销调查。
要使"中国制造"转型升级,首先就必须让中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要让中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就必须一方面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提高国内相关企业的技术水平,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另一方面,必须让国内企业的研究成果有应用的机会,所以必须依托国家相关领域的重点建设工程,有针对性地实现重点产品国内制造。
此次规划还提出建立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风险补偿机制,专家指出,这是由于当前中国一些企业存在歧视国产设备的心理,国产首台(套)装备往往因得不到信任而无法实践。中国一些国企的领导人在采购设备时往往更关心质量安全而不是价格,相比之下,采用国产首台(套)装备的风险更大。这显然不利于国产设备的技术进步。规划提出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正是为了使国产设备能有一个更公平的竞争环境。
推进装备自主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装备制造业是现代工业的核心,它不但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更关系到国防安全,所以对于一些高精尖的技术装备,发达国家往往有出口限制,我们无法引进,只能靠自力更生。
自力更生并不意味着排斥进口。事实上,大型成套设备和关键零部件一直是中国进口的重要商品。据海关总署统计,2008年,仅金属加工机床一项,中国就进口了75.87亿美元,同比增长7.4%;整个机电产品进口额达5386.56亿美元,同比增长7.9%。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推进装备自主化,目的就是做强做大中国装备制造业;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中国制造"的进步,从长远看,也有利于整个世界经济体系的优化升级。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江南官网app苹果下载安装 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南官网app苹果下载安装 ”。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