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2月我国外贸进出口快速下滑。分析人士指出,前期实施的一些刺激出口政策并未出现太大作用,外部需求减弱的地区正从发达国家扩大到新兴经济体国家,我国今年将面临更为严峻外贸形势。在外需下降成定局情况下,解决国内就业问题,提振并稳固内需尤为重要。
出口下挫态势将延续
与1月出口904.5亿美元相比,今年2月我国出口继续下滑,仅为649亿美元,同比下降25.7%。商务部分析人士告诉记者,由于春节因素,不少出口企业在1月份赶制订单,集中出口,造成2月份需求定单减少,而延长企业放假时间,推迟开工。但2月份出口数据还是充分反映了国际市场的需求下滑。而这种下滑不光是在欧美国家,目前也影响到了新兴经济体。
“前2月的总体趋势是从少数国家蔓延到多数国家,从少数产品蔓延到多数商品。”该分析人士指出,“美欧和日本是最先进入衰退的地区,最初的反映肯定会比较强烈,但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常态。但新兴经济体,如香港、台湾、东盟、韩国以及印度等地区,目前才刚刚开始受到影响,且这种影响是深远的。”该分析人士说。
今年前2个月,我国与欧盟、美国、日本等前3大贸易伙伴的贸易表现均优于同期我国对外贸易总体水平,与上述3个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降幅分别小于总体降幅7个、9.8个和1.5个百分点。
从出口产品的结构来看,我国对于发达国家的出口一直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而对发展中国家,则是以机电产品与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为主。
2009年前2个月,由于近期国家连续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我国主要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降幅低于机电类产品出口降幅。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累计出口最多下降11%,而机电产品的下降幅度则达21.8%。
不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采购经理人指数已连续三个月回升,表明出口形势在急剧下滑之后,降幅有望趋缓。去年11月份我国新出口订单指数为29%,12月份小幅回升至30.7%,今年一月继续回升至33.7%,2月份为33.4%。分析人士指出,这与近期我国采取的调高出口退税等对冲性措施,以及人民币贬值预期等因素有关。
进口恢复基础尚不牢固
近几个月来,进口下滑速度高于出口,但2月份这种情况有所改变。1月份进口513.4亿美元,下降43.1%。而2月的进口则上升到600.5亿美元,下降幅度为24.1%。2月我国贸易顺差仅为48.41亿元,为2006年2月实现贸易顺差25亿美元以来的最小贸易顺差。
分析人士表示,进口回暖还是与国内需求增加有关系。近期国内刺激内需,扩大基础设施和产业方面的投资,需要进口一些资源能源和设备,进口的扩大又可以刺激部分商品价格回稳回升。摩根大通中国证券市场部主席李晶表示,鉴于出口额持续下降,且政府实施经济刺激方案将导致材料和机械进口增加,中国的贸易顺差可能将进一步收窄。
但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政治研究院副研究员张斌指出,国内需求对进口有一定影响,但这个回暖的基础并不牢固,还是政府部门的推动,目前仍看不到发生可持续的变化的前提。或许只是暂时性的回暖。
“日本、台湾和韩国出口下降幅度也非常大,由此也导致中国进口也在下降。这里面有很多是中间产品的贸易。不排除各国的一些存货调整消化的因素在里面。”张斌说。
另有市场分析认为,在大宗商品价格出人意料的暴跌、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快速下落的情况下,出口价格并未明显下落,显示企业试图稳定当前价格,消化历史存货负担。如果仍保持较高的人民币汇率,随之而来的便是出口更快的萎缩,量不补价,企业更加困难。同时不刻意对进口进行调节的话,年内单月就可能会有逆差的情况出现。
江南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魏凤春认为,由于贸易盈余已降至48.4亿美元,后续外需仍不见好转,进口形势有望逆转,预计贸易逆差很快就会出现,甚至下月份就有这种可能。
保就业刺激内需
左小蕾指出,顺差的大幅减少将大幅降低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今年保八的增长,要降低顺差贡献率,加大拉动内需的力度,抵消外需下降的影响。
张斌表示,从目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数据来看,国家前期出台的一些政策对他们的帮助似乎并不大,可以说在目前情况下,出口退税的作用还是有限的,保外部需求太难。再进一步实施出口退税则有可能引发其他国家的贸易保护。同时也应该看到,虽然中国的出口额下降,但中国出口产品的市场份额则是稳中有升的,这或许说明我国的外贸目标需要调整,现在不应对出口增速和产值做太多关注,而应该将精力放在拉动国内市场需求,以及保护就业上。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江南官网app苹果下载安装 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南官网app苹果下载安装 ”。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