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农民工涌入城镇,广阔的农田化为鳞次栉比的楼盘,全国各地一座座新兴城市不断崛起作为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新兴经济体,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城镇化步伐。由于中国经济在世界上举足轻重,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已经引起了美国经济学者的极大关注。记者日前采访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纽约大学教授迈克尔斯宾塞,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前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黄育川,以及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资深中国经济专家尼古拉斯拉迪,倾听了他们对中国城镇化的看法。
意义多元的中国城镇化之路
城镇化一词最早源于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A.Serda的著作《城镇化基本理论》,用来描述乡村向城市演变的过程。它真正发端于工业革命之后,并逐渐成为一种全球化的现象。到20世纪时,这一名词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为多数学者接受。上世纪70年代后期,城镇化的概念被引入中国学术界,中共第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城镇化”一词,这也是近50年来中国首次在最高官方文件中使用这个词,专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城镇化的核心内容,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以及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从本质上看,它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农村人口在地域上的转变;二是非农产业向城镇的聚集;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的转化。一般来说,人们用“城镇化率”来反映城镇化水平的高低,这一指标指的是一个地区常住的城镇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
尽管实现城镇化的方式有很多,但大都离不开两个途径:一是大城市优先发展,二是中小城镇优先发展。早在20多年前,中国在这个问题上就有过争论。有人坚持要先大力发展大城市,有人则坚持优先发展小城镇。在争议中,中国的城镇化有过“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发展方针,后来发展到“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可以说,中国的城镇化一直在不断摸索,直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为后来的发展定下了基调。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不能只搞集中型的大城市,也不能只进行分散型的小城镇化,而要选择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元化道路。事实证明,这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斯宾塞表示,当前中国城镇化的意义在于,它有很大潜力,是中国经济未来持续高增长的动力。在他看来,城镇化不断吸纳农村劳动力,这让未来中国在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上始终保持着巨大的投资需求,对中国下一个10年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黄育川则表示,城镇化可以帮助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促使政府更多地去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消费水平,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来拉动经济。在他看来,城镇化的一个好处是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大量农村人口迁往城镇后,往往能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收入,其中许多人的生活会因此得到改善。
风险配套改革必须跟上
记者:城镇化对中国经济的意义已经无须赘言,那么,中国的城镇化怎样才能转为现实呢?
斯宾塞:建造城市不会推动经济发展,这是必须要避免的误区。单纯的城镇化不是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药方,需要有其他结构调整和政策的推进。中国“十二五”规划在这些方面做出了非常好的部署,新一届政府的主要挑战,是落实这些改革议程,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如果规划得到有效执行,中国完全能够在经济转型和城镇化探索中取得成功。
拉迪:这个过程中也有令人担心之处。许多中国人认为,只要快速城镇化,就能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这一想法是很危险的。用城镇化拉动经济增长的前提,是城里有就业机会,有对劳动力的需求。城镇化会让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但如果他们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就不可能促进经济增长。我个人认为,中国的城镇化为农村人口提供的成熟的发展机会还不多。我甚至觉得,一种可能的前景是,中国城镇化的步伐在将来会放缓。所以,千万不要把城镇化当做刺激经济发展的万能药。
记者:那么,在城镇化过程中需要注意防范哪些风险?
斯宾塞:与城镇化的推进并行的,是相应的经济增长空间和就业保障。如果没有这些条件,人们盲目涌入都市,就会导致贫困、高犯罪率、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拉迪:在我看来,改革停滞是最大的风险。如果中国的改革推进不下去,配套问题处理不好,城镇化就要半途而废。现在,中国政府要推进城镇化,一个主要的任务就是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解决当前一些紧迫问题,如房地产。在中国所处的经济阶段,有20%的城市家庭拥有两套或两套以上房产,这是极不正常的。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江南官网app苹果下载安装 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南官网app苹果下载安装 ”。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