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联重科成立20周年庆祝大会:原国家科技部部长朱丽兰致辞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腾讯微博 更多
自选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文字大小:【】【】【

 

原国家科技部部长 朱丽兰

 

  (2012年9月28日)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上午好!

  很高兴来到有“工程机械之都”美誉之称的长沙,和大家欢聚在中联重科20周年的庆典。

  对于中联重科,我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不仅因为我曾到过这里,更因为中联重科的科研院所转制企业的身份。因为倡导、参与国家的科技体制改革,所以我对中联重科的发展也一直有着持续的关注。13年前,我第一次实地感受到了中联重科。当时的中联规模虽小,但发展势头欣欣向荣;员工虽少,但大家的士气昂扬向上;产品不多,但科技含量首屈一指。企业的效益在全国转制科研院所中名列前茅,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都颇显新意。我从这家小企业身上,看到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前景,于是也就有了“中联是传统科研院所改制的成功典范”的判断。

  13年后的今天,故地重游,中联重科已发展为中国甚至世界工程机械的领军企业,分支机构遍布全球,经营业绩直指千亿。这不得不让人惊叹改革的力量、科技的力量!在此,我要向中联重科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中联重科全体员工同志们表示最亲切的问候!

  看到中联重科的发展成就,我比13年前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科技体制改革带来的丰硕成果,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

  20年来,中联重科走的是一条持续改革之路,中联重科是科技体制改革的成功实践者,是国家科技体制改革伟大成就的生动缩影。始于1985年的科技体制改革,为了解决科技与市场“两张皮”的弊端,把科研院所推向了市场;1999年以后,国家更是明确了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的方向。这对相当多的院所来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但我们看到,中联重科在这场改革中,始终走在了前列,不但完成了从研究院到企业的转制,而且实现了全球化发展。在全国转制科研院所中,中联重科的规模效益已经遥遥领先,为院所转制趟出了一条新路径。

  20年来,中联重科走的是一条创新之路,中联重科是自主创新的领先者。追溯一个行业的技术源头,往往在科研院所。而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最先进的技术转化为最具竞争力的产品,往往出现在领军企业,企业已成为科研开发和投入的主体。中联重科从工程机械技术发源地脱胎换骨,成为领军企业,相当多的全球第一、中国第一都诞生在这里,持续引领着行业的自主创新,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今天,中联的经验弥足珍贵。

  20年来,中联重科走的是一条不断国际化的未来之路,中联重科是科研院所国际化的开拓者。据我了解,在全球工程机械的排名中,中联重科位列第七,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实现了与世界共舞。这不仅是中联重科的骄傲,也是中国科研院所的骄傲、中国企业的骄傲!

  同志们!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召唤。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新的足以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科技革命,世界各国为争夺制高点,正全力以赴,开展科技竞争。希望中联重科在新的起点,抓住新的机遇,继续奋勇争先,身体力行,为科技兴国作出更大贡献,成为新科技革命时代的全球典范!

来源:新华网    打 印    关 闭
友情提醒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特别注意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网友评论

关于6300-- 本网动态--联系方式--免责声明--版权信息--友情链接--在线征稿--设为首页
客户服务: 6300#6300.net(发邮件时请把#改成@)    服务热线:0754-88650996 88363699
 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Copyright © 1999-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30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