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联重科,全球领先的的产品研发 (2)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腾讯微博 更多
自选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文字大小:【】【】【

  超越时空的全球化战略布局

  如果说上述还不足以让你有深刻感受的话,那么,2008年中联重科以数亿欧元并购世界混凝土机械巨头——意大利CIFA则不但令同行震惊,更令世界工程机械巨头们震憾。

  两年多的实践证明,中联重科并不像一般的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那样,仅仅是期望拿到对方的品牌、或换取进入欧美市场的通行证、或只期望拿到关键的技术,相反,中联重科的胃口很大,谋虑深远,它不但照单全收,而且期望在和融共生中找到中联重科通往全球化之路的金钥匙,以应付数年之后中国市场饱和或陷入可能的低增长所带来的战略挑战。

  中联重科的雄心是:力争在3-5年内,40%的产品以自主品牌销往海外,实现企业技术、市场、品牌、资本与国际的全面对接,打造湖南的国际化工程机械产业集群。

  颇具意味的是,对于这一勃勃雄心,国际社会并未如很多人想象的那样产生恐惧和抵制,相反,2011年1月25日,意大利总统亲手向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颁布发2010年度“莱昂纳多国际奖”, 表彰他在收购意大利混凝土机械设备制造龙头企业CIFA中所作的贡献。这是意大利工商界的最高奖,它标志着欧洲商界和舆论对于中国并购的高度认可。

  装备工业是反映一个国家工业和创新水平的标志性产业。但是,跨国公司的并购在我国装备业逾演逾烈。随着一批竞争能力强、高成长性的装备工业企业被跨国公司控制,自主品牌和创新能力逐步消失,巨大的装备制造市场正在被跨国公司蚕食、占领。相比之下,混凝土机械行业发展过程中强调技术的自主创新,是目前外资介入程度最低的子行业,并让海外著名巨头折腰。为什么?

  中联重科在该行业发挥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应该说功不可没。一直以来,中联重科坚持自主创新,尤其强调技术的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以此发挥科研院所促进行业科技进步的骨干中坚作用,引领着国内行业与国际巨头的抗衡。

  在中联的影响下,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形成重技术、重创新的良性发展氛围。这就是行业内有一个好的领袖的魅力所在。羊群走路靠头羊,一只老鼠却能坏一锅汤。

  “两年前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崛起,而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抢占新一轮国际经济、科技制高点的竞争中,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突破口的中国企业,发展的优势将越来越明显,发展的空间将越来越大、发展的道路也将越走越宽。”这是中联重科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詹纯新所说的一句话,这样的话,让我们对中国工程机械的未来充满信心。

  附:

  中联重科2000-2010年科研十大新闻

  一、2001年2月,公司《高压大排量混凝土输送泵》、 《年产20万立方米城市商品混凝土关键设备》被国家计委、经贸委、科技部、财政部评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重大技术装备)优秀科技成果,龙国键被评为“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国产化项目先进个人”

  二、2003年1月,公司自主研制生产的我国第一台六桥底盘百吨汽车起重机成功下线,这标志着我国百吨以上大型汽车起重机只能依赖进口的历史宣告结束。

  三、2003年3月,中联重科 “智能型水平定向钻进铺管设备”、“智能型沥青路面冷铣刨机”以及“信息化建设”等三项科研项目列入国家“863”计划。

  四、2005年11月,中联重科技术中心通过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海关总署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五、2006年11月,中联重科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建筑施工装备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重大项目中的三个重大课题的承担单位,实现了公司国家级科研计划项目申报上的历史性突破。

  六、2007年7月10日,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中联重科拟建设的“建设机械关键技术实验室”为首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七、2008年12月16日,在中国第三高楼——广州国际金融中心(简称广州西塔)的建设中,中联重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输送泵,将超高强混凝土输送到411米高度,创混凝土泵送世界纪录。

  八、2009年7月10日,由中联重科牵头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工程机械远程维护及监控系统”项目启动。

  九、2009年9月28日,中联重科推出350吨全地面起重机和1000吨履带式起重机,标志着中联已经掌握了世界一流的超大吨位起重机制造技术。

  十、2009年10月,国家混凝土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中联。这是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个,也是混凝土机械领域唯一一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打 印    关 闭
[1] [2]
友情提醒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特别注意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网友评论

关于6300-- 本网动态--联系方式--免责声明--版权信息--友情链接--在线征稿--设为首页
客户服务: 6300#6300.net(发邮件时请把#改成@)    服务热线:0754-88650996 88363699
 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Copyright © 1999-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30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