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专题 >> 中联重科成立20周年庆典 >> |
从研究院到全球化公司的“三级跳”
面对这样的困境,该院决策者深刻认识到,深层次的矛盾在于没有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核心问题在于产权关系结构的改革。要用产权关系将国家、研究院和职工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实行科研体制改革,不能少了一个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的国有科研院所,同时多了一个传统的国有企业,而应将建机院由一个科研事业单位转制为股权多元化的现代企业。”詹纯新如是说。
第二次机遇悄然降临。
1999年,经国务院同意,科技部、原国家经贸委等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拉开了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的序幕。这进一步鼓舞了建机院深化改革、建设真正现代企业的决心。
同年,该院全面完成对中联公司的产权结构改革,将其改制为由建机院控股的股份制科技型企业中联重科,改变了投资主体的单一化,为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和公司内部科学管理铺平了道路。
2000年10月,中联重科在深交所挂牌上市。
通过对企业进行产权结构改革,构筑起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共同体平台”。消除了体制性障碍,科技在现代企业制度下释放出巨大的威力。中联重科上市以来,年平均复合增长率超过60%以上。该院在科研体制改革道路上又一次获得了成功。
股份制改造,使公司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但传统国有企业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状况并没得到彻底解决。这并没难倒公司创始人既是建机院院长、又是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的詹纯新。
2005年,詹纯新在中国证监会倡导国有上市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降低国有股权比例、整体上市思路的指引下,大胆创新,一边进行股权分置改革,一边引入弘毅投资等战略投资者参与建机院改制。
2007年,建机院整体上市。这个计划经济时代的国家队,在改革大潮中,彻底融入企业,真正成为科研开发投入的主体。而中联重科也成为一家没有母公司的上市公司,构建了股权多元化、治理结构科学的跨国运营体系。
在引入战略投资者后的短短6年,公司营业收入由40多亿增至848亿元,利税由7.57亿增至近120亿元。
2010年,中联重科H股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通过持续的体制改革,詹纯新领导中联重科完成了从研究院到国有企业、股份制公司、全球化公司的“三级跳”,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唯一一家A+H股上市公司。
这一系列的改革,使中联重科成为国务院国资委眼中科研院所体制改革的典范。詹纯新告诉记者,这一步,他们走得很坚定,他们的科研体制改革主要就是从这里边走出来的。
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创新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以不断创新的发展模式适应不同的发展阶段,才能保证持续领先。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之下,任何产业都不可能在封闭环境中发展,任何发展也都必须依靠开放与合作。融入国际竞争大循环,完成由科研院所向全球化企业的转变,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成为中联重科的必然选择。
做总部在中国的跨国公司
工程机械行业专业化发展、国际化经营的趋势,使得国际工程机械巨头加速抢占中国市场。中联重科面临第三次危机:如何突围,又如何抢占国际市场的“蛋糕”?
“裂变与聚变”战略,开始悄无声息地实施。
这一战略,着眼于对自身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对行业乃至全球资源的大力整合。“产业科技化”的理想在资源的流动和整合中不断得以实现。
裂变,从自身开始。为建立适应国际化发展的运行模式,中联重科推行事业部制,根据工程机械产品小批量、多品种的特点,以产品组团,形成相对独立的事业部,以各经营单元的竞相突破来实现公司实力的整体提升。
在企业的组织架构中,CEO是点,分管领导及总部职能部门是“线”,各事业部则是“面”。詹纯新用“50字管理方针”驾驭全局:管理总体思路为“点控线,线联面,线面贯通,点面互动”;职能部门管理原则是“整合资源、目标管理、过程监控、服务协调”;事业部运行规则是“人、财、物、产、供、销、分配相对独立;集中决策、自主经营”。
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基本制度,形成规范的管理秩序,做到权责明确、信息畅通、激励有效、监控严格、收放自如,避免传统事业部模式的弊端。
通过国内并购,补齐产业链,是裂变的第二种方式。2001年—2008年,中联重科先后收购了湖南机床厂、浦沅集团等9家企业,并购双方的技术、市场、管理资源实现整合和共享,在产业发展中形成合力,新观念、新机制和新管理模式使被并购企业焕发勃勃生机。而每一次重组并购,中联重科都实现了主业核心竞争力的新提升。目前,中联重科已形成混凝土机械、起重机械、土方机械三大板块为主,共13大类、66大系列、近640多个品种规格,成为全球产品系列最全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
这种并购并非传统的重组并购模式。中联重科创新式的以企业文化融合为先导,保持原企业领导班子和职工队伍稳定,较好地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中联重科的重组并购涉及的国企职工总人数超过8000人,并购后企业整合平稳,职工收入大幅提高,各方反映良好。在重组并购后的第一年,湖南机床厂各项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利润是原来的3倍。浦沅集团在当年实现的利润超过重组并购前15年利润的总和。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